《当代建筑》2020年1期收录了孟建民院士的最新论文《未来穴居——人类世时代的庇护所与赛博格化的建筑》。文章回顾了“未来穴居”的创作思考历程,以“泛建筑学”的视角,通过跨学科信息的整合来突破当代语境下对建筑未来讨论的局限,同时思考生态环境、科技与人之间不稳定关系在未来的某种可能性。
未来穴居
——人类世时代的庇护所与赛博格化的建筑
孟建民 刘杨洋 易豫
摘 要
科技的进步加剧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和对自身的改造,自然和人类都面临着颠覆性的改变。“未来穴居”是一次反思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不确定性的思考实验。本文讨论了在未来环境与人都将改变的多维变量下,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设想一种在人类世时代,回归初原庇护功能的建筑。
关键词
未来 ;环境 ;人类世 ;赛博格
未来建筑的新思考框架
在当今的建筑理论中,关于“未来”的宏观思考已随着现代主义乌托邦式构想的未及预期和黯然退场而逐渐成为一个边缘性的话题。对“未来”这一主题的深度思考不仅在建筑学界受到冷落,在社科学界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而导致对其亦有所规避[1]。因此,当今的“未来”变得小心翼翼而保守,像是一个稳定而没有颠覆性的且无限延长的现在。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一面是科技指数级增长承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乐观进步,一面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悲观警钟,人类的未来交织着期盼和焦虑。然而,这两面并非孤立或对立,科技进步背后的持续驱动力是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掠夺。而为了弥补生态环境恶化的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又需要获取新的资源。因此,这两种发展紧密相连,互为因果。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以人类中心论和进步论为叙事的基调下,未来的这两面会更加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或将来到人类世
建造活动是地球自然环境到人造环境的变更过程。过去两百年人口的激增和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正逐步接近关键性的临界点,临界点之后的地球生态环境或将迅速地、不可逆地进入一种不为人知的状态[2]。时间上和空间上断断续续、此起彼伏的反常自然现象是生态环境面临重大变化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潜伏着巨大的、未被重视的颠覆力量。地球有史以来,首次出现由单一物种给地球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不容忽视的变化让地质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 :地球已从持续了11000年的全新世(Holocene)跨入人类世(Anthropocene)①这一新的地质时代。虽然在地质学界还存在争议,但人类世这一观点的影响已经从自然科学扩散到了对人文社会的讨论。
图1:宏观视角下的全球环境变化
赛博格化的人类
人类世的提出强调了人是影响地球生态环境的主导力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影响的源头常常被指向200多年前开始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消费主义无节制的欲望。然而,工业化的进程仅仅加速并拓展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取。这种掠取其实一直伴随并驱动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不仅仅是发明和使用技术的主体,技术也不仅仅是独立人体的外在工具,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人体也在不断地改变增强。因此,人不应被视作是一个封闭的、不变的、定义清晰的生命体,而应是开放的,能不断被重构的。而重构的契机则来源于人类制造的人造物和其制造的过程,也就是“技术”。考古学家伊恩 · 霍德(Ian Hodder)提出“技术性”,即与人造物的互相依存是人的本质[5]。他同时也总结出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与技术和人造物产生更多的、更深的互相依赖与互相作用[6]。人的技术性本质不仅意味着人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不断地掠取,同时也意味着人将不断地通过技术和人造物增强和改造自身。
庇护的建筑
一面是增强的人体,一面是面临失控甚至突变的自然,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正负面的双重影响。“未来穴居”是一次对科技进步持怀疑的,甚至是消极态度的思考实验。它的创作是基于对乌托邦式技术至上想象的自省和对高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反思。我们从原始的生存环境中找寻灵感,围绕着“庇 护”这一初原的功能,为未来人类畅想一种类原始却后未来的建筑(图2)。未来穴居想象的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的框架,一种回归自然,却又是增强的自然的状态。未来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或极热极寒,或干旱贫瘠。而无止境的使用暖通空调系统则依赖更多的能源,陷入更高碳排放的恶性循环。远古穴居利用了洞穴带来的天然庇护和冬暖夏凉,以及相对恒温、恒湿的宜居微气候。我们想象未来穴居是后能源时代的建筑,不仅自身所创造的宜居环境有低能耗的优势,而且还能高效地就地采集利用可再生能源来维系自我建造。面对人类世时代不可预测的环境,建筑提供一种庇护式的人与环境的中介,庇护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可能由人类失误所导致的核辐射,可能出现的另类智能群体,甚至为在其他星球的建造做准备。
图2:“未来穴居”类自然的形态
环境、科技与人
对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对未来环境的深刻思考在建筑理论中并不常见,在学界讨论最多的是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 · 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和他的曼哈顿穹隆设想。他将自己称为“设计科学家”,通过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法,以最小限获得最大限的方式(dymaxion)来处理人类与生存环境的问题。与富勒有着相同的研究兴趣,但却比富勒自上而下的视角更加关注人类微观感受的是美国建筑理论家弗雷德里克 · 基斯勒(Frederick Kiesler)。因其建成作品非常少,基斯勒在当今建筑界的影响并不大。然而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关联主义(correalism)”却对当下和未来有着深刻的参考意义。“关联主义”是一种将人体、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综合为一个连续的、可调节的、延续互动的建筑思考[11]。基斯勒所追求的连续性是从空间到结构的连续,再到人与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复杂而特殊的连续。基斯勒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活动,他强调建筑的内向精神性,而非仅仅是对样式和表皮的关注。未来建筑不仅仅用韵律美、材料组合或流行样式等来评价,更需要用它维护并提升人的状态和精神上的能力来评价。他理想中的建筑应该具有为人补给的精神能量功能,是精神的发电机,为身体和心理提供一处恢复的场所。
结语
科技的进步不仅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与进步,同时也会给自然生态带来难以修复的创伤。自然环境中潜伏着的颠覆性变化常常在建筑界的讨论中被忽略,人的开放可塑性和不断改变增强这一过程常常在建筑界被遗漏。“未来穴居”的设计是以未来的语境来进行思考的,提供了一次反思人、科技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契机。它的创作不仅延续了本原设计中对人本的关注,同时也呼应了泛建筑学的思考框架。作品的多学科交叉的构思过程及成果中所体现的多维动态的建筑都呼应了泛建筑的思想,希望打破传统建筑思维中建筑作为一种永久凝固的构筑物的局限。
注释
① 目前人类所处的地质时期是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中的全新世。第四纪自260万年前开始,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全新世开始于11 000年前的最近的一个冰川期的结束。与其他跨度长达百万年的地质时期相比,全新世似乎才刚开始。若人类世的提出成立,则将是一个与更新世、全新世并列的地质学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URRY J. What is the Futur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6.
[2] ANTHONY D, BARNOSKY, ELIZABETH A, et al. Approaching a state shift in Earth's biosphere[J]. Nature, 2012, 486(7): 52.
[3] 埃亨.人类世城市生态系统 :其概念、定义和支持城市可持续性和弹性的策略 [J].景观设计学.2016,4(2):10-21.
[4] STEFFEN W, CRUTZEN P J, MCNEILL J R.人类世:人类将压倒大自然的威力吗?[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7,36(8):578-584,674.
[5] HODDER I. Entangled: An archaeolog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s and things[M]. 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2012.
[6] HODDER I. Where are we heading? The evolution of humans and thing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8.
[7] 王志伟.现代技术的谱系[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8] LEROI-GOURHAM A. Gesture and speech[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3.
[9] 扎卡达基斯.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7.
[10] 库兹韦尔.奇点临近: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M].李庆诚,董振华,田源,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1] PHILLIPS S J. Elastic architecture, frederick kiesler and design research in the first age of robotic culture[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17.
图片来源
图1 :kk.org/thetechnium/welcome-to-the
图2 :孟建民工作室
论文发表于《当代建筑》
2020年1月 No.001